欢迎来到 旅行社法制网!!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旅行社资讯

三亚拱北村:插秧种豆唱迈歌

时间:2025-10-13 文章来源: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作者:佚名

  

  

  “咚咚咚,官人骑马侬骑龙,官人骑马从街过,小侬骑马上广东……”近日,在三亚市崖州区拱北村一个绿意盎然的庭院里,村民赵学梅抱着孙儿,在屋檐下轻声吟唱着。韵律独特的歌声,随着微风在院落中飘荡。

  

  赵学梅教孙子唱迈话歌谣。陈苡琪 摄

  这是古老的迈话歌谣,赵学梅从母亲那里学来,以前唱给女儿听,如今又唱给孙辈听。

  迈话,是至今仍在崖城等地流传的一种古老方言,其形成与唐宋时期中原移民有关。“迈话应该有600多年历史了。”赵学梅介绍,以迈话为载体的迈话歌谣,由一代代崖州人口耳相传,生活气息浓郁。在拱北村,年长一些会说迈话的村民,几乎人人能唱几句迈话歌谣。

  赵学梅说,迈话歌谣与劳动场景密切相关,很多素材取自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。她回忆,小时候自己常随母亲外出干工,“火车每天早上九点出站,我们也九点出去干工;下午四点火车回站,我们也收工”。因作息与火车同步,这种劳作在迈话歌谣中也被称为“火车工”。以前,村民扛着锄头,成群结队走向田间。插秧、砍蔗、种红豆、种黑豆……干农活时,总有歌声相伴,而歌唱的内容,常与农事有关。

  “砍甘蔗时,我们会唱‘一条甘蔗半天高,双手拗来不用刀,好石磨刀不用水,好儿找爱不用媒’。”唱完一首,赵学梅又随口唱起另一首:“一条甘蔗长又长,自种自拗自家尝,哥吃头来尾不淡,侬吃尾淡头会甜。”简短的歌词,通俗易懂、富含哲理。

  在广阔的田野上,歌声舒缓了身体的疲惫,也驱散了沉闷。若有人插秧时兴起邀歌,旁边人会随口对唱。“以前在地里干活,常有人让我唱歌,唱完还会送一只青蛙给我。”赵学梅笑着说。不仅是在劳作中,午休间隙、饭点小憩,一有空闲,村民们便自然而然地哼唱起来。

  从小耳濡目染,拱北村村民陈丽妃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会了唱迈话歌谣。每天下午,她常与好友聚在一起,闲话家常、打牌娱乐,兴起时总要唱上几句。“大家你唱我和,欢笑交织,很开心。”在陈丽妃看来,迈话歌谣是一条情感纽带,将村民们连在一起,会唱歌是基本的社交技能。

  迈话歌谣源自生活,也折射出村民生活的变迁。赵学梅提到,“早期的迈话歌谣,唱的多是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,听着有些悲伤”。后来,随着社会发展,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,歌谣的题材日益丰富,出现了许多吃酒歌、爱情歌、爱国歌及赞美自然风物的歌谣,这些作品蕴含积极向上的情感张力。比如,《歌唱新生活》唱道:“改革开放政策好,政府为民想周到……生产得钱心欢喜,放喉歌唱好日子。”

  如今,在拱北村的榕树下,在家家户户的院门口,不时能听到有人哼唱迈话歌谣。

  拱北村村民唱的迈话歌谣,文字常采用赋、比、兴手法,如“坡田冬种真热闹,好像仙女绣地毯”,比喻生动;“白鹤爱得塘水深,小侬爱得读书郎”,含蓄婉转。夸张、双关、叠字叠音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,比如“人家嫁女担箱箩箩,我家嫁我扛鸡笼笼”,叠词的运用,既诙谐又有韵律感。

  拱北村村民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,填词创作歌谣。赵学梅珍藏着几本歌本,收录了近百首迈话歌谣,其中不少歌词是她自己创作的。为了方便分享与传播,她将这些歌本整理成册。2023年,“迈话歌谣”被列入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,赵学梅也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迈话歌谣代表性传承人。新歌词写了一页又一页,她的歌本还在变厚。

  原标题:

  三亚拱北村    

  插秧种豆唱迈歌    

  见习记者:陈苡琪

  

  

  (编辑: 孙洁)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lwt.hainan.gov.cn/ywdt/sxkx/202510/t20251013_3943998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