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自然博物馆:当恐龙遇见AI机器人
时间:2025-10-13 文章来源:文化和旅游部 作者:佚名
国庆中秋假期,成都自然博物馆(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)凭借一场“数字科技+自然历史”的跨界创新,成为川渝地区新地标。全球首款双足行走仿生机器恐龙与AI(人工智能)导览机器人“小芯”的联袂登场,搭配全馆升级的沉浸式数字体验体系,不仅重构了文博场馆的游览模式,更成为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“科技赋能文化、创意激活文旅”核心理念的鲜活实践。
走进博物馆三楼的“缤纷生命厅”,通体雪白、造型圆润的智能导览机器人“小芯”刚一亮相,便迅速成为孩子们的“科普玩伴”。“小芯小芯,恐龙灭绝真的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吗?”“川西高原现在还能看到雪豹吗?”面对孩子们的提问,搭载它思科技Chat大模型语音交互系统的“小芯”应答自如,生动的互动形式让科普现场笑声不断。
而在展厅另一侧,一位“史前来客”正吸引全场目光。高1.4米的仿生机器恐龙摆动长尾,灵活转动的头部搭配眨眼、嘶吼等拟真动作,低沉的叫声与展柜中的恐龙化石遥相呼应。“仿佛恐龙真的‘复活’了!科技感的呈现一下子就激起了孩子对古生物的兴趣。”市民王先生说。
科技赋能下的新体验远不止于此。在博物馆4D环幕影院,随着座椅同步模拟的震动、吹风特效,观众仿佛穿越时空,感受地壳运动引发的山川变迁。VR(虚拟现实)体验区里,孩子们戴上设备后,不仅可以与虚拟的三角龙、霸王龙近距离互动,还能通过手柄操作完成化石挖掘任务。这些数字场景与机器人导览、仿生恐龙形成互补,构建起“知识获取—互动体验—沉浸感知”的数字文创生态,打破了传统博物馆“静态陈列、单向讲解”的局限。
“此次机器人‘上新’绝非节日噱头,而是馆内数字体验体系迭代升级的关键一环。”成都自然博物馆馆长王丹说,新引入的智能设备与馆内原有的4D影院、VR展区等科技设施深度联动,形成了覆盖全年龄段的体验矩阵。
科技的力量更延伸至科普教育的深层领域。10月2日,一场题为《烟火人间3000年——地质视角解读宜居成都的前世今生》的讲座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拉开帷幕。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(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)高级工程师、西南地质科技馆馆长刘洪用生动的地质故事和三维地形模型,带领现场观众解锁成都平原的“宜居密码”。随着讲座的举办,由成都自然博物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(简称“中电科十所”)打造的青少年科创培育项目“科创育苗计划”也正式启动。该项目首次将中电科十所的卫星遥感技术、无线电监测系统等国家科研项目,转化为青少年可参与、能实践的课程内容,为青少年搭建起连接课堂与科技前沿的桥梁。
成都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仕毅介绍,系列课程将大熊猫栖息地AI预测、三江源生态变迁等真实科研案例融入教学,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亲历科研全流程。学员完成课程后,优秀作品将入选博物馆“一平米博物馆”展区长期展示,表现突出者还将获得“未来生态工程师”证书。业内认为,该项目创新资源整合模式,为馆企校合作、产学研协同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科普实践样板。成都自然博物馆方面表示,未来将以此为起点,持续优化课程体系,深化三方合作模式,力争打造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示范标杆。(王雪娟)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mct.gov.cn/whzx/qgwhxxlb/sc/202510/t20251013_962598.htm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在这里与星辰大海“零距离”
下一篇:贵州:“科技范儿”点燃文旅热